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馬勒千人交響曲


「我先前所有的交響曲之於此曲而言,都不過是序曲..。」,「這是我迄今所創作過最偉大的作品...。」
這是作曲家馬勒對自己第八號交響曲 “千人” 的讚詞。

1906年夏天,馬勒在短短幾個星期內,不眠不休地將這首龐大的作品完成了。在寫給友人的信中,馬勒興奮地寫著:「我剛完成了我的第八號 — 這是我寫過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部。……想像一下,整個宇宙開始震響、迴響。不再是人聲,而是行星與太陽在旋轉。」


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其編制規模稱得上古典交響樂中的 “巨無霸”。在馬勒之前,沒有作曲家可以將交響樂的編制擴大到如此規模。作曲家要求超過一百二十人的樂團,八位獨唱家,兩個完整的合唱團,加上一個兒童合唱團,台上就算沒有真正站滿一千人,至少也得要有五六百人。

慕慕自從三年前有幸在澳門現場欣賞馬勒的這首偉大作品之後,一直期待香港有日都能見到這套作品演出的機會。而自從廸華特 Edo de Waart 接掌香港管弦樂團之後,陸續都演出了馬勒的整個交響曲 cycle(從第一至第七、第九再加上大地之歌,獨欠第八)。而今年新樂季更是開始第二個 cycle了。

慕慕都明白要演出這套宏大的作品實非易事,單是擔任獨唱的已是八位之多,合唱團最少要三個,成本自是不輕,也難怪連廸華特都不敢戊然演出這套作品。

雖然如此,卻喜見「民間」竟也有如此衝勁,敢於挑戰這首難度極高的作品,剛過去的星期日晚上,終於在香港文化中心有機會現場欣賞馬勒的這首偉大作品了。



由學士合唱團主力籌辦的這場音樂會是學士合唱團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的音樂會。這次演出雖未及千人,但絕對也不是少數目了,樂團肯定已超過百人,所以已佔滿整個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台上,而由多個合唱團聯合組成的三組詩班相信也接近三百人,香港兒童合唱團坐在樓上觀眾席背台的正中央一欄,亦即是管風琴前面,而兩組成人合唱團則分別各佔兩邊的一欄半,合共也佔去五欄了,可想而知動員之龐大. . .

當晚主要演出者的名單:

指揮:黃日珩 Apollo Wong

獨唱: Soprano 1: 葉葆菁 Yuki Ip
Soprano 2: 王嘉瑩 Karen Vuong
Mater Gloriosa: 梁少瑩 Sandy Leung
Alto 1: 史韶韻 Melody Sze
Alto 2: 連皓忻 Carol Lin
Tenor: Daniel Suk
Baritone: 孟浩文 Brian Montgomery
Bass: 關傑明 Edmund Kwan

樂團:
學士之友樂團 Friends of Learners Orchestra

合唱團:
香港兒童合唱團 The Hong Kong Children's Choir
香港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 Christian Choir,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合唱團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Choir Singchronizers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合唱團 Student Chorus, The Student Un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英華書院舊生會合唱團 Ying Wa College Old Boys' Choir
學士合唱團 The Learners Chorus


這部作品第一部分是根據第9世紀時的一首讚美詩創作的,命題為《懇求聖靈臨格》,第二部分則是一部連續演奏的交響詩,命題為《浮士德的結束場景》。創作形式大膽創新,組構音樂的主體,不是樂團,而是人聲。

讓人聲加入交響樂,當然是貝多芬重要的創舉。不過在貝多芬的 “第九交響曲” 中,前面三分之二時間,仍然是由樂團表現發揮的,一直到最後才加入人聲以豐富整首樂曲。而馬勒第八號卻以不同比例、不同原則混合人聲與器樂。人聲從一開始就和樂團平起平坐,以一種突破 “合唱” 的規模與力道,組成眾多聲部,追求各種差異音色,和樂團混為一體。

猶記得那次在澳門音樂節欣賞馬勒這首偉大作品是在戶外的,那是在澳門南湖灣畔露天演出,實在非常震憾,但礙於場地的關係,聲音比較散,只能感覺整體震憾的效果,但細節實在不能聽得太清楚,不過既是免費且實在沒多少機會能欣賞到,也是非常滿足的了。

而今次是在室內,慕慕買了樓上第四行正中央略略偏右的位置,差不多是對正台了,連管風琴也是看得非常清楚,是慕慕坐過最好的位置了。

當強而有力的管風琴開始第一個 chord,合唱團便以爆炸性的聲音唱出 Veni, creator spiritus (懇求聖靈臨格),慕慕立刻知道這和三年前聽的已不一樣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年聽之前沒做功課,而今次雖然人數未必有那次多,場地也沒那次大,容納的觀眾更沒法和那次比,但震憾的程度卻猶有過之,而且兩組合唱團因為分開兩邊坐,可以非常清楚聽到當中交錯混合的聲部對答、穿插;還有間中加入的兒童合唱團,實在大大超越傳統的男女混聲四部,而八位的獨唱也是恰如其份,尤其是女高音葉葆菁,聲音穿透有力,在那麼多樂器和人聲齊鳴時,也沒有給比下去。

此外,還有些樂器是 offstage 的,就是在第一部和第二部完結前都有另一組銅管在樓上觀眾席的正中央最後的三角型角落(慕慕不知如何形容,就是有時會是有工作人員在那兒攝錄或做甚麼的地方,還是也是觀眾席的一部份?)吹奏,所以也就是在慕慕的腦後嚮起了,效果固然很特別,當然錯音也就更聽得一清二楚了,但這也無損慕慕對整體樂曲的感動,而下半場到了「榮光的聖母」(Mater Gloriosa)出現時,唱 Mater Gloriosa 的女高音梁少瑩是站在管風琴前面的欄杆旁,是整個音樂廳的最高處,從上對著全廳獨唱,那種效果就如聖母馬利亞出現雲端一樣,也是讓人印象深刻。最後整首樂曲在全部合唱團和所有樂器,以烈焰般雷霆萬鈞的氣勢重覆首句的 Veni, creator spiritus (懇求聖靈臨格)作為結朿,offstage 的銅管又再響起,正正是馬勒形容的「諸天和應神的榮耀」。

這部結構複雜、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作品,除了氣勢磅礡和催人奮進的音樂情緒有別於馬勒以往的作品,也是馬勒最樂觀、最振奮的一部作品,如此光輝正面的風格,很難想像這是對死亡充滿恐懼的馬勒之心靈寫照。

慕慕好高興終於都有機會在香港欣賞到這部不可多得的偉大作品,當然,這次的演出未必如首演般有著千人齊鳴的震憾,但無論如何,馬勒曾指出這已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宇宙星體運行的聲音!整個曲子呈現出光明的一面,忘卻人生短暫的過去,發出對上帝,對天堂的讚頌!


Background music:
Mahler Symphony 8 1st Movement Part 1


此文於2009年9月30日原刊載於Yahoo blog,於2013年10月搬家至此,以下是之前於Yahoo blog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