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Verdi Requiem

Verdi Requiem 威爾第安魂曲

安魂曲 — 告慰死者,活人卻是直接的聆聽者。

彌撒曲是天主教教會為了禮拜及典禮所創作的音樂。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音樂形式,通常以拉丁文唱出,歌詞內容都是固定的。而「安魂曲」也是彌撒曲的一種,又稱為「安魂彌撒」(Requiem Mass),是天主教追思亡者之彌撒儀式所做的音樂,只是沒有普通彌撒之「榮耀頌」(Gloria) 與「信經」(Credo) 等部分,並加入了描繪末日的繼抒詠(Sequence)。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也喜愛創作這種曲種,並且因為多在教堂以外如音樂廳中演出,所以也成了彌撒曲中較為愛樂者熟悉的一種曲式。


「安魂曲」一直是慕慕非常喜歡的一種合唱曲種,尤其是莫扎特及威爾第的安魂曲,簡直是讓人百聽不厭,莫扎特那首讓人聽得迴腸百折,而威爾第的那首則更具感染力,就如同聆聽一部劇力萬均的歌劇般令人震撼。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最擅長的是歌劇創作,宗教音樂只有晩年時寫成的四首宗教歌曲,而安魂曲更只有獨一的一首,原來此曲的寫成是有一個典故的,1868年,另一位著名歌劇名作曲家羅西尼(Giacomo Rossini)逝世的時候,威爾第發起結合十三位作曲家合寫一首悼念他的安魂曲,然而這個集體創作計畫因種種原因最後並未付諸實現,只有他自己負責的段落「拯救我」(Libera me)完成了。及至五年後,另一位傑出的義大利文學家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的去世,又激起了他創作安魂曲的意念。威爾第根據原先為羅西尼寫的安魂曲,他自己負責的部份「拯救我」(Libera me),再獨力完成彌撒的其他部分,作成這部不朽的浩大作品,於一年後正式於米蘭聖馬可教堂首演,並親自指揮,向這位大師致敬。

威爾第既是擅長寫歌劇,可以想像他是純粹以歌劇作曲者的想像力來闡述歌詞背後的意境;而不是硬生生地將經文套在寫作的公式上,全曲充滿著旋律優美的歌詠和華麗的樂團插奏,激昂、幽暗的情緒營造出的戲劇效果非常熾烈,充滿著張力。論到戲劇效果,其中金鼓齊鳴,淒厲無比的「震怒之日」,相信你或多或少都會在電影配樂或是廣告中聽過的了,只是可能未有注意到罷了。



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威爾第的《安魂曲》都是最戲劇化、最觸動聽者的感情,也最令人覺得人的生命並不因死亡而結束,而靈魂要得到安息,仍要經過一個不尋常的歷程。基督教的教義是寬恕,在最後審判的日子裡,有罪的人只要能悔改,必能獲上主的憐憫,在光與真理的照耀下獲得最後的拯救。不論你的信仰如何,聽了威爾第這首《安魂曲》,可能會有所領悟。這是因為威爾第的音樂把你的感情搞得天翻地覆,它可以使你感動,更令你驚愕;它使你覺得自己渺小,也覺得愛的偉大;它讓你哭泣,也讓你歡欣。

全曲共分七個樂章:

第一樂章 Requiem & Kyrie 《安息吧,上帝憐憫》 靜靜地開始,由大提琴以幾乎聽不見的極微弱聲音奏起前奏,然後合唱團慢慢加入充滿感情的聲音!讓永遠的光光照引領他們吧!也是靜靜地結束。 然後是獨唱的四重唱 Kyrie

第二樂章 Dies Irae《震怒之日》 繼抒詠 (Sequence) 這個只在安魂曲才特有的部份,威爾第用了很多銅管,號角、重鎚撃打、緊張綿密、短束、有力的低音鼓,小號的迴響,. . . 展開那毀滅性、驚天動地的畫面,宣告著審判的來到,如同兇兆般的怒吼 . . .



以石破天驚般四個極強音的和弦開始,簡直把人的心都要震出來了,這不但是全曲最令人震慄的一段,或許是所有合唱曲中最富戲劇性的傑作。



事實上,第二樂章是全曲的重心所在,它包括九段,除第一段《震怒之日》是合唱外,還有男低音和合唱團、
女高音和合唱團、女高音、女高音和男高音三重唱、四重唱和合唱團、女高音二重唱、男高音獨唱、男低音和合唱團、四重唱和合唱團,可說是曲曲動聽,從男低音的悲歌到四重唱的啜泣,都令人感動。而《震怒之日》的主旋律又不時在伴奏中出現,這個樂章固然十分戲劇化,但音樂所傳達的深邃感情卻是遠遠蓋過了表面的戲劇效果,聽眾是無法不動容的。



第三樂章 Offertorio《奉獻曲》 特別為獨唱寫的非常華麗的獨唱四重唱,在 Dies Irae 對比之下顯得很寧靜。

第四樂章 Sanctus《聖哉頌》 是全曲最短的一個樂章,但威爾第也用了很多的心思去處理,合唱團分為兩組八聲部,以雙重賦格曲的方式有時走在一起,有時又反向對位,旋律輕快有若舞曲,開始和結尾都是指向天上的榮耀。



第五樂章 Agnus Die《神的羔羊》 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獨唱者和合唱團唱出,第一次由兩位獨唱女聲以八度二重唱展開,風格是無伴奏的素歌,第二次合唱團加入以單聲部在襯托迴響,第三次則弦樂加入並合唱團的和聲,漸次加濃,整個大氣層充滿著單純的哀愁: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

第六樂章 Lux Aerterna (Eternal Light) 永恆之光《恒光經》 少見地沒有女高音和合唱團,只有次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三重唱,向死者告別,就像第一樂章開始時,重覆求神以永遠的光光照他們,讓他們安息。

第七樂章 Libera Me (Deliver Me) 拯救我《救贖經》 到了最後樂章《拯救我》,一方面表達與死者的永訣,另一方面為生者祈禱,揉合著素歌、巴羅克賦格曲,在無伴奏的女高音獨唱和合唱的交織之中,《震怒之日》又出現了,在那恐佈的日子,天地將震動搖撼,你要帶著火來審判世界. . . 求你救我!

如同開始,全曲以女高音輕得幾乎聽不見的弱音中結束。



慕慕實在愛死了這套作品,慕慕的CD架上共有3個CD版本,第一張是Abbado指揮Orchestra Sinfonica del Teatro alla Scala,四位獨唱是Nicolai Ghiaurov, Shirley Verrett, Katia Ricciarelli, Plácido Domingo,都是慕慕非常喜歡的;第二張則完全是衝著 Robert Shaw 而買的 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而第三張是 Riccardo Muti指揮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 + Evgeny Nesterenko, Agnes Baltsa, Renata Scotto, Veriano Luchetti 也是不錯的。而DVD也有兩張,是慕慕擁有的同一曲目中,版本最多的一首了(除了Mozart Requeim之外)。



儘管有人批評威爾第並不是個虔誠的信徒,所以這套作品只是一套披上了宗教外衣的歌劇而矣,然而,這套作品卻能夠深深打動聽者,他對人類內心最底層的寂寞、恐懼;對死亡的矛盾心理,既畏懼又期望它能帶來慰藉,另一方面對上天仍是悲憫的希望有著期盼等情感. . . 實在描寫得淋灕盡致。作為一個成功的浪漫派歌劇作曲家,他具備了難得的特長,就是以音符表現出七情六慾。例如《震怒之日》有如暴雲奔雷的金鼓齊鳴,任誰一聽,都難免產生無可言喻的震慄;而多首獨唱或重唱的如泣如訴,又令人低迴不矣。而慕慕覺得,只要能讓人感動,便是一部好的作品了,所以這部作品一直是慕慕的至愛。

下月中,香港小交響樂團便會聯同香港歌劇院合唱團演出威爾第這套作品了,這套作品對合唱團而言,或許沒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快樂頌要來得亢奮,但卻更深沉有力,難度也是一大挑戰呢,香港近年也甚少見到有演出,今次有機會能夠現場聽到這首偉大作品,慕慕實在興奮莫名 . . .



此文於2009年5月6日原刊載於Yahoo blog,於2013年10月搬家至此,以下是之前於Yahoo blog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