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馬友友與香港管弦樂團


2008.11.09 星期日 下午五時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指揮Coductor:水藍Lan Shui
大提琴Cello:馬友友Yo-Yo Ma
手風琴Accordion:華德貝格曼Michael Ward-Bergeman
敲擊樂Percussion:哈德達Jamey Haddad
敲擊樂Percussion:小川慶太Keita Ogawa

拉威爾 《小丑的晨歌》Ravel Alborada del gracioso
皮亞佐拉《班多紐手風琴協奏曲》 Pizzolla Bandoneon Concerto
馬桂斯《第二舞曲》Marquez Danzon No. 2
格利荷夫 《藍》Osvaldo Golojov Azul





上星期日看罷這場音樂會,慕慕終於明白因何這場音樂會是香港管弦樂團今個樂季中,門票最貴的一場音樂會了,原來除了大提琴家馬友友之外,還有三位來頭不小的嘉賓,一位負責手風琴獨奏和兩位負責敲擊樂;至於指揮水藍,是出生於杭州,非常年輕有為的指揮家,但自1997年起已擔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7/08樂季更獲哥本哈根愛樂樂團委任為總指揮;甚至今次的場刊都比平時的有份量呢。



慕慕這還是第一次看馬友友的現場演出,之前雖然每次都想聽卻一直買不到票,所以今次訂了票之後,便非常期待這場音樂會。慕慕今次只買了最平價的票,都要三百多,不過仍然值得,座位是舞台左邊的 balcony,好處是除了看指揮清楚外,敲擊樂手也可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今次的選曲非常著重敲擊樂呢。

說回今次的曲目,可算是充滿著拉丁風情,都是較為近代的作品,慕慕全是第一次聽,以第一首拉威爾的《小丑的晨歌》開始,充滿著熱鬧的西班牙舞曲的氣氛,除了樂團編制龐大,敲擊樂更是出動六位之多,很多不同的充滿南美色彩的小樂器,相信也是一個記錄了,其中的西班牙響版,節奏鮮明,令樂曲更添耀目的斑爛色彩,聽來非常愉悅。

第二首是皮亞佐拉的《班多紐手風琴協奏曲》,更是熱情澎湃的典型探戈舞曲,由手風琴家 Michael Ward-Bergeman 擔任手風琴獨奏,只見他穿著一件鮮紅色的襯衫出場,是唯一不穿著黑色或是深色正式服裝的演奏者,令人耳目一新,可惜慕慕的座位只能看見他的背影,無法看到他的手,但仍能感覺他的投入和專注。

第三首是馬桂斯的《第二舞曲》,充滿著墨西哥傳統舞曲特色,甚至有「墨西哥第二國歌」之稱,可見受歡迎程度,也是慕慕當晚最喜歡的一首。

下半場的大提琴協奏曲《藍》,是阿根廷作曲家格利荷夫於2006年,特別為馬友友和波士頓交響樂團而寫的,以手風琴和敲擊樂加強拉丁美洲情調。所以舞台也因應作出特別的安排,指揮左面是兩位敲擊樂手特別嘉賓,他們前面一字排開各式各樣的敲擊樂器,指揮右面是手風琴家 Michael Ward-Bergeman,再右面才是馬友友。終於等到馬友友出場了,只見他抱著大提琴、笑眯眯地從後台走上來,流露著他一貫的親切平和。

這首大提琴協奏曲《藍》除了和樂團合奏之外,還有一段樂團完全靜止,純粹由大提琴、手風琴和敲擊樂合作的華彩樂段,四位大師的合作無間,叫人嘆為觀止,只見兩位敲擊樂家(尤其是年僅二十六歲的小川慶太)忙個不亦樂乎,不時從地上拿起各樣希奇古怪的樂器,如以草刷擊鼓、揮動水管狀的汽球、或是從口袋掏出哨子來、於是鳥鳴、流水聲. . . 便不斷傳來,而馬友友更不愧為大師,慕慕雖然不能看到他的正面,但當他演奏時,不時會側過面,笑望著週圍的合作者,流露著從容調皮的表情,而在最後的樂章完結前,從地動山搖進入緩緩平息,最後全場陷入一片死寂,馬友友仍然緊緊抱著琴,沉醉在音樂之中,良久才慢慢地放鬆琴弓. . . 掌聲如雷爆發. . . 最後馬友友在不斷的掌聲中 encore 了兩首樂曲,第一首仍是和手風琴合作,另一首獨奏則是巴哈的作品,才總算滿足了樂迷的多次喝采。

今晚的曲目其實不算是慕慕的至愛,但能親眼目睹大師的風采,他的超凡琴技、親切態度、彈奏時的專注,與大提琴混然成為一體,都教慕慕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文於2008年11月13日原刊載於Yahoo blog,於2013年10月搬家至此,以下是之前於Yahoo blog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