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37屆香港藝術節 (2) – 合唱篇


Estonia Chember Choir 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

2009.02.26 香港聖約翰座堂 8:00
2009.02.27 香港文化中心 8:00


今年藝術節有三隊專業合唱團駕臨,第一隊是來自英國北部合唱團,可惜慕慕沒買到門票,第二隊是參演兩部曠世歌劇的拉脫維亞歌劇院合唱團,第三隊是同樣來自東北歐的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後兩隊慕慕都有機會親身體驗東北歐合唱團的音色之美,尤以後者的無伴奏音樂會更教人難忘。

首先說說愛沙尼亞的背景,愛沙尼亞位於北歐波羅的海東岸,南接拉脫維亞,東鄰俄羅斯,西隔波羅的海遙望瑞典,北鄰芬蘭灣與芬蘭相望。愛沙尼亞在歷史上,曾歷經鄰近各民族的殖民統治,雖於一九二零年正式建國;一九四零年又再落在蘇聯的統治下,並曾改國號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至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一九九一年才正式脫離蘇聯復國成功。


愛沙尼亞是一個愛唱歌的民族,自稱為音樂的大地,顯然,音樂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蘇聯長達五十年的統治下,愛沙尼亞民族追求獨立建國的過程中,合唱一直扮演著凝聚國民意識的重要角色,這樣的文化土壤造就了愛沙尼亞深厚的合唱傳統,並孕育出大量出色的合唱作曲家與作品。以民間素材為靈感泉源的托馬士 Veljo Tormis是其中一例,這位多產的合唱作曲家對愛沙尼亞合唱界貢獻甚大。當然,要數把愛沙尼亞帶向國際的作曲家,相信非帕特 Arvo Pärt 莫屬。



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就是以無伴奏曲目最具特色。並在2007年以帕特的《平安》Da Pacem 贏得格林美最佳合唱演出大獎。合唱團成立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擁有先天地處北歐不吃人間煙火晶亮的音質,並以演唱早期聖詠、素歌以及當代,尤以演譯本國作曲巨擘帕特 Arvo Pärt 及其老師托米斯 Veljo Tormis 的清唱作品而嶄露頭角。


神聖鐘聲迴盪

帕特1935年生於愛沙尼亞,從中世紀素歌與教堂鐘聲得到啟發,發展出一套簡約平靜的音樂語言。帕特使用很少的元素,就是以最基本的三和弦 (triad) 重疊,使之聽起來像鐘聲,他將此法稱為鐘鳴作曲法 Tintinnabuli。這個名稱來自拉丁文「鐘」,成就了帕特作品中令人一聽難忘的獨特聲響。Tintinnabuli的特色,簡言之是以簡單的三和弦模擬出鐘聲效果。簡單的和聲結構與反複重現的素材處理,與二十世紀中期於英美興起的簡約主義 (minimalism) 不謀而合;而他那簡潔而靈性的聖樂創作,帶著能潔淨人心的平和音樂,帶來心靈的震撼。

Church Vs Concert Hall
Romantic Vs Ccontemporary
Germany Vs Estonia


2009.02.26演出曲目:
帕特 Pärt 三首作品:
聖母頌 Bogorodytse Devo
勝利之後 Dopo la Vittoria
西緬頌 Nunc Dimittis
孟德爾遜 Mendelssohn 三首作品
(取材自聖經詩篇第2篇、第43篇和第22篇):
外邦為什麼爭鬧?Warum toben die Heiden?, Op 78 No 1
神啊,求你伸我的冤Richtemich, Gott, Op 78 No 2
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Mein Gott, warum hast du mich verlassen? Op 78 No 3
帕特 Pärt:尊主頌對經 Magnificat Antiphons
孟德爾遜 Mendelssohn 最後遺作:
上主,求祢垂憐 Kyrie eleison
聖哉!聖哉!聖哉!天地萬軍的主上帝
Heilig, heilig ist Gott, der Herr Zebaoth
天主在天受光榮 Ehre sei Gott in der Höhe


無伴奏多聲部合唱是歐洲古典音樂發展的源頭,今次能夠一睹當代國際合唱翹楚演出最原始的音樂詠唱,尤其是首場的全宗教曲目,演出孟德爾遜、帕特的作品,並且在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行,實在令人引頸期待。這座古老教堂,只有數百座位,去年慕慕也是失之交臂,未能一嘗在這座古老教堂聆聽優美的合唱作品,所以今年訂了票便一直興奮地期待。

音樂會八時開始,由於不設劃位,慕慕七時十五分便到達聖約翰座堂,已見人龍在等候進場,幸好慕慕終於坐到第九行正中央的位置,據聞第六至十二行都是最好的位罝。



2009.02.27演出曲目:
托米斯兩首恩諾之歌 Tormis Two songs to words by Ernst Enno
帕特《聖母頌》Pärt Bogorodytse Devo
塔凡納《聖母,我在此佇立》Tavener Mother of God, here I stan
帕特尊主頌 Pärt Magnificat
西貝流士《情人》Sibelius Rakastava
帕特《賜我平安》Pärt Da Pacem Domine
托米斯《聖若望日歌曲》Tormis Jaanilaulud
克里克詩篇三首 Kreek Three Psalms
萊歷臣《玫瑰對付誰?》Lauridsen Contre qui, rose
韋達克《睡》Whitacre Sleep


而第二場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的曲目差不多全是現代作品,除了演出多首帕特及托米斯的清唱作品外,還有鮮有演出的北歐作曲家西貝流士的歌曲《情人》,以及另一位二十世紀愛沙尼亞作曲家克里克Kreek的經典《大衛詩篇三首》,最後一首Sleep是唯一一首英文作品。

由26人組成的的合唱團,編制雖小(七個女高音、六個女低音、六個男高音、七個男低音),但那種音樂的力量卻是無與倫比。合唱團聲音纖細精緻,散發冷冷的獨特色彩,聲部之間的音色融合的諧和幾近無人能及,這強項尤以演出帕特的簡約和聲作品中更見突出,先前提過帕特的鐘鳴作曲法,慕慕還是第一次現場見識,實在令人耳界大開,那種連綿縈繞耳際的鐘聲,完全聽不到換氣的聲音,而各個聲部彷似只有一把聲音,卻又每個聲部的線條都能清楚聽到,高音聲部靈巧飄逸,低音聲部溫厚沉實,營造出極强的層次感。

而第一晚在聖約翰座堂的演出,孟德爾遜的三首取材自詩篇的作品更是有兩組合唱,合唱團一分為二,以double choir八個聲部的對答、和唱,據說當時此曲的樂風太新鮮,而遭暗示是否適宜在教會作禮儀之用呢!而孟德爾遜的最後遺作《德意志聖詠》也只完成了頭三首,也是以雙合唱作出頻密而精巧的模仿。合唱團當晚的演出都能做到纖細時精緻,力度寬廣時更是令人驚訝地,僅以26人的聲音便填滿了整個聖約翰座堂,帶來極豐滿震撼的效果。

縱觀兩場的演出,慕慕仍是以第一場最是難忘,在聖約翰座堂聆聽無伴奏,實在是至高無上的體驗,而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的無伴奏合唱,更是一個洗滌心靈的難忘經歷。

此文於2009年2月28日原刊載於Yahoo blog,於2013年10月搬家至此,以下是之前於Yahoo blog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