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大地之歌》與《詩人李白》


剛過去的星期,無獨有偶地欣賞了兩個音樂會都是和中國的詩詞有關的,而且主要都和李白拉上關係,以探索人生的意義。首先是馬勒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er Erde,始寫於1907年的作品,到了1911年才首演。另一套卻是今世紀的作品 — 郭文景的《詩人李白》,寫於2007年,剛好是一百年後了。




慕慕星期五去聽的是馬勒的大地之歌,由廸華特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演出。

這是一首六個樂章加上男高音和女中音交替唱出的交響樂,原本是排在作曲家的第九首交響樂作品,只因馬勒帶著一個陰影,就是眼見多位著名作曲家都逃不過完成九首交響樂便辭世,就像貝多芬、舒伯特. . . 都是,所以沒有把這首稱為第九,但其實這也是一首交響樂作品。

而另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這首交響曲的歌詞是來自中國的詩詞,如第一樂章《悲大地之酒歌》便是根據李白的《悲歌行》寫成,由男高音唱出:天下之大,人生知己難求,唯有借醉解愁。

第二樂章《秋日孤客》則取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由女中音唱出。

第三樂章《青春》也是取材自李白的《宴陶家亭子》,是全首交響樂中最開心積極的一個樂章,正值人生中青春無悔的階段,由男高音唱出。

第四樂章《美人》取材自李白的《採蓮曲》,由女中音唱出,也是一片光明和充滿朝氣的。

第五樂章《春日醉酒》仍是取材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男高音以踉蹌醉態描繪驚覺青春已逝。

第六樂章《告別》則是取材自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期丁 不至》和王維的《送别》,道盡塵世離別之苦,這個樂章最是感人。

當然,這首交響樂是以德文唱出,原詩廖廖數字的一句歌詞,在德文中卻可能要三到四行才能表達了,這是中國詩詞之美,美在意簡言深,其他文字是沒法相比的。但對於德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真研究,卻是令人相當敬佩。

慕慕今次已不是第一次現場聽這首交響曲,回想第一次已是數年前了,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有原詩(國語)朗頌夾在每個樂章之間,並且有舞台佈景和服裝的,所以是視聽兼備,有點兒像看歌劇,加了視覺效果無疑是令人更加難忘。

而今次則可以更專心聆聽馬勒音樂之美,可惜的是當晚的男高音是抱羔演出,水準是打了點折扣,而女中音的表現則完全沒話說,聲音之美和感情的表達都是令人難忘。



第二套的《詩人李白》則完全是中國人創作的作品,是郭文景先生於2007年,應美國亞裔歌劇表演藝術中心與美國中央城市歌劇院聯合委約而創作的。

近年的古典樂界,華人音樂家不斷人才輩出,揚名海外。不少作曲家、鋼琴家、聲樂家 . . . 在國外都引起廣泛注意,如郭文景先生創作的這套《詩人李白》在美國的首演,華人作品能夠晉身美國主流社會首演歌劇,一時成為佳話。

《詩人李白》繼美國首演後,先後在北京、上海、意大利和羅馬重演。而今年,香港觀眾也有幸現場觀賞,慕慕於星期日也去看了這個精采製作。

五幕歌劇
普通話演唱、中英文字幕
美國亞裔表演藝術中心製作
作曲:郭文景
劇本:廖端麗、徐瑛
導演:林兆華
服裝/布景/燈光設計:易立明
香港歌劇院統籌

演員
李白:田浩江(男中音)
月:周曉琳(女高音)
酒:遲黎明(男高音)
詩:江其虎(京劇男高音)
指揮:葉咏詩
笛子獨奏:唐俊喬
香港小交響樂團
香港歌劇院合唱團



(網上圖片)

故事講述李白失意朝廷後在入川路途中思緒的瞬間片段,其中詩、酒、月,都是李白一生相伴的重要人物,他們與李白之間的調笑、戲虐、爭吵和迷戀構成了李白一生追求的各個層面。

第一幕 李白與酒

月夜,一葉孤舟,被流放的李白隨波逐流漂向蠻荒。憤懣填膺,以酒澆愁,飲至微釀,待酣暢淋漓,酒已告罄。「酒」建議他以詩換酒,李白吟誦數篇得意之作,或狂傲自負,或消沉避世,或牢騷太甚,俱被「酒」否定。「酒」告之,當今之世,唯阿謏諂媚之馬屁詩方有市場。李白聞言大感不悅。「酒」遂提出用李白身上那件昔日太上皇所賜之官袍去換酒。李白大怒,將「酒」踢入水中。他仰天長嘯,以激憤之情吟誦出千古絕唱。「酒」上下跳躍手舞足蹈,意欲將飄散空中之絕句收入囊中留示後人,令李白不禁感嘆:唯酒是我知音!

第二幕 李白與月
這時,天空忽然傳來唱和之聲,李白與「酒」大慌失色,疑神疑鬼,四齣搜尋,但一無所獲。李白仰望天空,突發癡想,疑是明月與他唱和應答,乃舉杯相邀。「月」果然從天而降,令李白大喜。「月」向李白表明來意,欲帶被世人流放的李白回歸宇宙,因為那裏才是屬於他的地方。李白不以時下之遭遇為然,向月誇耀自己昔日之榮耀。

第三幕 李白在皇宮

李白和「酒」洋洋得意地向「月」描述昔日他在皇宮獲得的至高禮遇。太監為之脫靴,貴妃為之磨墨,皇帝賞賜官袍。其酒後一揮而就的不朽詩篇,令世人嘆為摘仙人。

第四幕 李白在監獄
狂放不覊的天真性格給李白帶來麻煩,他被誣衊犯了叛國罪而蒙冤下獄。審判官是他昔日的好友,身陷囹圄的李白為自己申辯,得到的卻是嚴酷的鞭刑。

第五幕 李白升天
李白從建功立業的渴望中猛然清醒,他不明白自己一心報國卻遭受此厄運,噴薄而出的激情讓他的情緖由傷感轉向慷慨激昂,不禁熱淚盈眶。「月」為之而悲傷,她再次勸他放棄世俗的生活隨她同去天國,那個真正屬於他的地方。這時,天國的景象顯現在李白眼前,似是疑非,宛若仙境,令李白為之癡狂。他陷入了一種迷惑的狀態中,神情恍惚地隨「月」而去,一步一步地走向「月」在水中的倒影。「酒」發出一聲尖叫:「那是水中月!」

這部融合了中國的詩詞歌賦及西方的樂器演奏與聲樂的歌劇作品,雖然規模不大,五幕一氣呵成,但角色設計巧妙,只有李白、酒、詩、月四個角色,一個真人和三個擬人,盡在虛實之間。有別於一般以故事、情節為主要內容的歌劇,可說是一部詩畫式的悲劇。

而佈景也是非常簡單,如同中國的水墨畫,以意境取勝。音樂方面則是非常富戲劇性,加上合唱團不單只擔任合唱的角色,有時也會幫忙營造氣氛、製造劇力,此外,還揉合了點京劇的味道,加上是以國語演唱,聽來倍感親切. . .

飾演男主角李白的田浩江是全劇的重心,李白的狂放、不羈、天真、執著 . . . ,都從他的聲音表現出來了,就像為他度身定造似的。而最後的一幕是悲劇的高潮,即傳說中李白為尋水中月致落水而死。透過李白這個大情大聖的古代人物與月亮和酒的對話,以五個場景回顧李白的人生起伏,如何安身立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抉擇,相信在今天看來仍是別具意義。


此文於2009年12月10日原刊載於Yahoo blog,於2013年10月搬家至此,以下是之前於Yahoo blog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