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37屆香港藝術節 (4) – 大提琴篇


王健@IFC55空中演繹巴赫組曲


2009.03.03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8:30

今年藝術節除了節目多元化,表演場地都同樣多姿多采,最特別的相信要數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的55樓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華裔大提琴家王健,分三晚演奏全套共六首的巴赫無伴奏組曲。




在IFC聽音樂會可還是第一次呢,也是不設劃位的,雖然節目八時半才開始,慕慕也不敢太遲去,入口是金融管理局的大門,出示門票及登記身份證才可進入,登上國金二期升降機抵達55樓,首先享受一杯飲品,欣賞一下維港景色,再上一層才是音樂會場地,當然也是得排隊等候進場,今次慕慕的運氣非常好,和友人可以坐到第二行的正中央。

王健一向都是慕慕喜歡的大提琴家,之前也曾寫過一篇王健與大提琴,加上巴赫的無伴奏組曲,更是絕佳的組合。說起巴赫,原來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J. S. Bach)的作品時,曾忍不住驚呼︰「他不是小溪,應是大海!(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就是小溪的意思)」實在道出了他對巴赫的讚嘆與佩服,事實上巴赫的音樂形式變幻莫測如大海,理念廣博心思細密似宇宙。

有人把巴赫的組曲喻作生命:第一組曲是寫嬰孩的活潑,第二組曲代表少年的煩惱,第三組曲是青年的精力旺盛,第四組曲是中年人的人生歷練,第五組曲猶如中年人對人情世故的沉思,第六組曲是沉思者醒來後對人生的另一番體會。實際上,巴哈的六首組曲既沒有開始又沒有結束,卻是一個循環。

Bach - Cello Suite No.4 i-Prelude (Mischa Maisky)


沒有人知道巴赫為甚麼會創作此組曲、為誰而寫,甚至為那種樂器而寫,然而,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也可能是18世紀的古大提琴或高音大提琴)的組曲,卻被形容為至今最純淨、最美妙的音樂作品。

每一首都由六段古代舞曲組成:
i. Prelude前奏曲
ii. Allemande阿勒曼舞曲:一種古老日耳曼的舞曲,速度中庸多為四四拍子
iii. Courante庫朗舞曲:一種三拍子的法國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於每小節的強音經常會變動,因此聽起來比阿勒曼舞曲更為輕巧、快速,更具有流動力
iv. Sarabande薩拉邦德舞曲:十七世紀西班牙一種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給人的感覺是緩慢莊重
v. 這段沒有固定:
第一、二組曲為 Minuet 小步舞曲:這種舞曲後來廣泛地使用在交響曲、奏鳴曲上,是組曲中眾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納入交響曲系統的舞曲,被形容為優雅地跳舞
第三、四組曲為 Bourree 布雷舞曲:就是「振翅」之意,是一種快速振動的感覺
第五、六組曲為 Gavotte 嘉禾舞曲:當時相當流行的宮廷舞曲
vi. Glgue吉格舞曲:流傳於英國民間的古老舞曲,絕大多數為三拍子系統,具有活潑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說這是源自義大利西西里的節奏

Jian Wang Bach Cello Suite #4 Courante Sarabande


另一位推廣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最力的人,就是生於1876年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據說他13歲時無意中在書店找到一份破舊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樂譜,發覺此曲潛力並努力鑽研,一直練習了12年後才公開演出這套作品,讓世人重新認識這套作品,並瘋狂地愛上它。

Pablo Casals plays BACH - Suite no 1 for Cello - part 1


說回音樂會,慕慕選了第一晚,曲目是 G 大調第一組曲和降E大調第四組曲。慕慕也是生平第一次聽大提琴獨奏,場地精緻得來比想像中大,不知坐在後排的觀眾覺得怎様,但慕慕因為坐得前,完全是零距離地望著王健,他整晚都是閉著眼睛拉奏的,慕慕第一次感受甚麼叫松香撲鼻,甚至連他的呼吸聲、快速轉把位的聲音都清晰可聽,那種琴者和琴渾然成為一體,並和聽者一同沉醉在巴赫的旋律裡那種感覺,實在好得無比。最後還加奏了第二組曲的 Sarabande 和一首中國樂曲《二泉映月》,聽來有一點二胡的影子,又是另一種味道了。噢!這真是是一個非常特別和難忘的音樂會,音樂會之後,慕慕也去請他在 CD 上簽名呢。



此文於2009年3月10日原刊載於Yahoo blog,於2013年10月搬家至此,以下是之前於Yahoo blog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